媒体聚焦
如何让生命不那么脆弱——关注“脑卒中”
鄂州日报讯 世界范围内,每6个人就有1人发生此病,每6秒就有1人死于此病,每6秒钟就有6人因此病致残。
这种让生命如此脆弱的病就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主要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的特点,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极高。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的三大疾病之首,医学界将之称为“灾难性疾病”。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谈此话题,旨在引导人们关注,切莫掉以轻心。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8月26日中午12:13,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
一名45岁男性患者,被紧急送进病房。该患者因被发现右侧肢体瘫痪并完全失语1小时余。
当天值班医师马上检查,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但完全运动性失语,头颅CT检查未见出血病灶,被诊断为急性脑梗塞。
根据检查,值班医生决定给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当班医生护士立即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准备工作,同时通知科室溶栓小组。
此时,正值午间交接班时间,科内医生护士自动请缨,部分医护人员从家里赶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瞬间开始。
建立静脉通道,给氧,急查血常规及血型、凝血5项、血生化、心肌酶检查,上心电监护仪,上导尿管,床边约束带,备好阿替普酶……一切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仪表显示,因患者心电图异常,心血管内科医师闻讯也赶忙赶过来参加会诊。
13:13各项检查结果先后出来,无静脉溶栓禁忌,患者家属同意签字后,立即开始溶栓治疗。
13:30分,患者能够简单进行交流,右肢肌力也开始有所恢复。
13:45患者语言完全恢复,右侧肢体也能抬离床面,肌力恢复到4级。
14:18分溶栓结束时,患者右肢肌力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在病床上能够活动自如,喜笑颜开。
溶栓结束后,因患者溶栓后有可能出现严重颅内出血及颅外出血并发症,因此医生和护士仍丝毫不敢松懈,在给患者溶栓结束后的24小时里,要求患者进行绝对卧床休息,继续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如意识、瞳孔、神经功能变化、监测凝血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
24小时后,查头部MRI,结果显示未见出血征象,至此溶栓治疗才算真正取得成功,全体医护人员才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8天,经常规脑梗塞治疗,患者于9月2日出院,开始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谨记“FAST”字诀,辨别中风并不难
“快、及时、果断、准确,是这场抢救取得成功的关键。”五大联赛买球网神经内科万汉英主任如是说。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又该如何辨别是否中风呢?万汉英主任介绍,要牢记““FAST”字诀”。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因而,患者及发病时身边人员对于脑卒中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一定要“FAST”(快)。
一、Face(看面部):让病人“露齿”或微笑,若面部两侧不对称(一侧嘴角歪了)则为异常。
二、Arms(抬手臂):让病人平举双臂,若一侧手臂无法维持而往下掉则为异常。
三、Speech(说句话):让病人说一句话,若其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说话则为异常。
四、Time(抓时间):若发现以上其中一项有异常,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同时记录病人发作的时间。
黄金3小时,切莫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突发中风该如何处置?万汉英主任说,在患者入院过程中可与医院急诊科进行联系。接到急诊报告后,医院由众多学科组成的紧密协调和配合抢救系统会马上启动,以期在救治脑卒中的黄金3小时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急诊科24小时医生值班可随时为突发状况打开绿色应急通道,并及时通知专科病房,联系急诊CT。
专业科室能够进行ECG、血常规及凝血5项、血生化、心肌酶急查,提供阿替普酶药物、溶栓、转ICU或卒中单元,心血管、内分泌、消化、血液科和神经外科等及时会诊。众多学科的紧密协调和配合都在救治脑卒中的黄金3小时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还成立了科内卒中溶栓小组,建立了相关科学的流程、规范和应急预案,科内也建有急性卒中单元,保证医院各相关科室在针对脑卒中患者均能够进行紧急会诊,缩短了脑梗塞患者入院到溶栓的时间。
加之鄂州地域较小的优势和完善的交通枢纽,这些都给院前急救提供了有利条件。最佳治疗黄金3小时,切莫错过。而且,只有在脑梗塞发生2小时之内到达医院病房的患者才有机会入选溶栓绿色通道,无溶栓禁忌的才能实行溶栓治疗。
据万汉英主任介绍,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每年收住院卒中患者2200余人。目前,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已获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认证,授予区域卒中中心。
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处方是什么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都非常严重。全球3000万卒中患者中,中国约占1/3。
自1979年开始,美国的脑卒中死亡率持续下降,我国却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上升。专家分析,中国的脑卒中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别。
第一,发病年轻化。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是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死亡率则从第一方阵退到第二方阵。中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5.5岁,而美国和加拿大都是71.4岁,日本是71.8岁。中国卒中患者病死率较低,恢复相对容易,但残疾率相对很高,严重影响劳动人口。
第二,脑出血构成比高于西方国家。脑卒中包括脑缺血和脑出血,数据显示,加拿大的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7.1%是脑出血;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23%。脑出血在救治上比脑缺血更复杂,预后也较之更差。
第三,颅内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变在颈动脉,而中国人主要在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病情更严重,复发风险显著提高,住院时间更长。
第四,“小中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我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俗称“小中风”)人群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51.23%。这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复发,成为致残性卒中。
遗憾的是,中国轻症卒中患者不愿住院,医院也会优先收治重症患者。此外,约1/3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停用1~2种预防药物,依从性降低是小中风防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卒中防治的“中国处方”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降低脑血管病的危害),两个基本点(控制高血压和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体来说,国人要从控制高血压、改变饮食习惯、坚持锻炼、防治房颤等方面入手,才能远离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