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柔肩担大义逆战显身手
隔离病区内8科、内2科、内3科、内9科,这是1月23日以来,她辗转逆战的阵地。
40名病人,除2人因病床原因转入其他科室,其余38人全部在她负责的内2科治愈出院。
2月28日,市中心医院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第3次轮岗休息,内2科病人清零,科室关闭。她选择继续坚守,接手内9科。
她就是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余显霞。她也是母亲、女儿,但在这场战“疫”中,她把病人当亲人。她说:“我做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那么多医生都义无反顾,我跟他们是一样的。”
细心耐心,视病犹亲1月31日,在隔离病区内8科值守了9天的余显霞接到医院通知:感染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及家属集中收治在内2科,从现在开始,你是这个临时科室的负责人。
没有丝毫犹豫,余显霞迅速走马上任,带领临时组建的医护团队展开救治。
病区里的每个患者,余显霞每天都会亲自检查、询问患者症状,对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根据患者病情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及其他炎症指标数据;定期对患者做胸部CT检查,对其病情走势进行预判……会诊、指导、治疗、分析,每位患者的治疗,她都在一线指导,不敢有丝毫放松。
“她对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与余显霞合作的医护人员换了好几轮,但每个人都很信服她,并钦佩她的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把患者当成亲人一样,细心呵护。
一位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多年前接受过心脏搭桥手术。一天晚上9点多,值班医生给余显霞打电话,说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呼吸困难。余显霞连忙赶回病房,一面请贵州专家会诊,一面将由鼻给氧换成面罩给氧并提高吸氧浓度,且随时准备上呼吸机。一番操作下来,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呼吸一点点恢复平稳。
床边准备的呼吸机没有用上,余显霞松了一口气。一直在老人的病床前守到凌晨,确保老人无恙,她才离开。
一位5个月孕龄的年轻准妈妈,持续高烧10多天,咳嗽、乏力、纳差及血常规、血生化、炎症等指标都不理想,对肺部病变情况完全不知。每次进病区,余显霞都叮嘱她多喝水、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鼓励她努力加强营养,提升免疫力。
孕妇是高危人群,救治工作难度很大。
用什么药?用多少剂量?对孩子影响有多大?能否影像检查胸部?没有现成的指南可借鉴,没有特效药。余显霞只有上网查资料,组织呼吸、感染、影像、产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精细化的治疗方案,最终决定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孕妇安全的药物,最大限度减少对腹中胎儿的影响。
治疗过程中,对准妈妈给予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增强免疫力等治疗,余显霞密切观察其呼吸系统症状、血氧饱和度情况,并借来简易胎心监护仪每天进行胎心监护,随时监测胎儿状况,同时对她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不安情绪。
经过内2科团队的精心救治,这位准妈妈终于退烧,病情一天天好转,胎儿的胎心、胎动正常。
2月中旬,在2次核酸检测确认为阴性,持续近10天无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准妈妈达到出院标准,回家隔离休养。
“午饭1点之后吃,晚上转钟睡是常态。”她说,患者的平安、健康都是医生“盯”出来的,必须做到细心再细心。
倾尽全力,治病救人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会造成肺部、心脏等器官的损伤,在治疗中,既要使用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又要保持免疫系统杀死病毒的能力,而相关药物的使用时机、用法、治疗方式等,一直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余显霞从来没有如此大的压力。
“每天都在学习。”余显霞坦言,这段时间,她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结合病人特点,从不断更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和院内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诊例会上汲取经验、教训,参考其他地区、兄弟医院的救治经验,摸索出个性化救治方案。
1月23日以来,余显霞先后加入内8科、内2科、内3科、内9科4个科室微信群,每天她都会第一时间将最新、最前沿的救治方案传达给大家,并根据值班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诊疗细节,从而实现精准救治。
“有贵州、北京、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坐镇、把关,我们心里有底,加上病人的信赖、配合,才取得了不错的救治效果。”内2科40名病人,除2人由于病床原因转入其他科,至2月28日,其余38人全部治愈出院,她说,“这都是团队的力量,我只尽了本分。”分析病情、救治病患,她谦虚谨慎、竭尽全力,谈及自己,她却惜字如金,不愿多言。
很多人不知道,她的父母已年近八旬,母亲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进入内8科值守前,她给老人配足了2个月的药。
其实她自己也是个亚健康者,肠胃不好,有偏头痛,她是带着药在隔离病区坚守。接管内2科初期,因压力过大,她吃不下、睡不好,体重骤减,又因长时间戴护目镜、口罩等防护用品导致过敏,眼睑红肿、异物感,颜面皮疹、刺痛,一度同时吃着几种药。
“我还扛得住。”内2科关停后,余显霞在内3科短暂停留,又接管了内9科。疫情未退,她选择继续坚守。